浅谈基督教中国化


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,距今已有2000年。基督教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,是世界上信徒最多、分布最广的宗教,遍布世界242个国家。

据可靠资料记载,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贞观唐太宗年间,由聂斯托利派传教士阿罗本传入。中国是一个善于吸收外国文化的国家,素来有文明古国、礼仪之邦之称,对于外来的基督教,持有友好的态度。一直到元朝的天主教传教士孟高维诺,明朝的利玛窦,清朝的马礼逊,基督教的信息陆续传到中国,这都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。

中国自经过鸦片战争,八国联军侵华之后,中国人对基督教的仇视胜过了以往的尊重,因这些侵略中国的国家,大部分是基督教国家。所以中国人把基督教看成为侵略的宗教,并把在中国的一切传教士赶出了中国。因此中国基督徒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办好自己的教会,让基督教成为中国的基督教,成为自己的文化。

目前的中国教会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爱国组织,并且按照自己的思路,向着福音传遍中国、改变中国的路上前进着。正如教会早期的使徒们,为了大使命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可怎样让基督教中国化,这又是一个大的问题。

早期教会面临的问题是外面的逼迫,但这并没有阻止使徒们火热的宣教的心。使徒保罗原本是一个逼迫基督徒的法利赛人,但在去大马色逮捕基督徒的路上,被耶稣拣选成为使徒,从此开始了宣教的工作。保罗的三次旅行布道使得福音从亚洲传到了欧洲,后续的基督徒把福音传到了非洲,美洲等地。

这些宣教士把福音带到哪里,哪里就会变得文明,变得有文化。经过圣经学者发现,这些宣教士把福音传过去的时候,就是把自己传过去了,因为这些传教士用自己的生命活出了福音。什么是福音,福音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,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拯救罪人,基督为了人的缘故甘愿死在十字架上,让世上的人因他可以得新生命。宣教士们为了主的托付,到各个地方去,传福音,传和平的信息,带去的还有先进的文化思想,先进的技术。正是这样的热情,这样的爱心,这样的使命,这样的托付,使基督教在西方广为传播,并在以后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国教。例如鼎鼎大名的查理曼大帝,他虽不是一个传教士,但他做的工作却是不容小觑。在他的推动之下,欧洲出现了中世纪的第一次文艺复兴,史称“加洛林复兴”。他以基督教的思想文化建设和推广作为核心,依靠遍布于西欧的主教府和修道院,延揽西欧的著名教士学者,建立学校,倡导教育,整理古典文化,支持文字改革。在查理曼大帝的手中,完成了基督教、罗马与蛮族的完美结合。西方国家因有了基督教而不再是蛮族,脱离了蛮族进入了文明,并且成为了文明的佼佼者。

中国本就是礼仪之邦,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。基督教要想成为中国的基督教,就必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深深扎根。这既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大事,同时又是刻不容缓的。在将基督教融入到中国的文化时,应注意几种错误。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:(1)虚无主义倾向——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无神的,应该全部抛弃,需要用基督教对其全盘取代。(2)盲目乐观倾向——看不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,认为中国文化非常优越,无需与其他文化交流。(3)文化相对主义——认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自足的,任何外来文化都是有害无益的,不需要文化传播。这三种认识对中国基督徒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无益而有害的。因此,急切的进行基督教中国化又不是明智之举,还需要从长计议。

到底如何实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,又不矛盾呢?用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的说法是:“基督教文化只有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,才能得以生长和更新,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新的色彩。”

而用教内牧者汪维藩教授的说法是:“......我们可以借鉴于两千年来历代圣徒留下的群羊的脚踪,可以从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精神财富中,以及三十多年来培育起来的新的精神风貌中汲取滋养......我们深信,在基督自己的百花园内,必将开放出带有东方特色的,淡雅素静、洁白芬香的朵朵幽兰。”

要想实现基督教中国化,就必须将基督教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相结合,让广大人民摘掉基督教是洋教,是侵略性宗教的帽子,而是对基督教有好感,有好印象。例如创办教会敬老院,教会孤儿院,教会残障救助中心,倡导广大基督徒多行爱心之举,践行仁爱之道。除此之外,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,以此为切入点,将基督信仰融入其中,例如茶文化,书法文化,棋盘文化等等。如此,基督信仰就不再是洋教,不再是侵略,而是有益的,成为了中国自己的。 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一个口号,同时又是势在必行、刻不容缓的变革。这是大势所趋,也是基督教广大发展的的门径。深愿上帝在中国兴起合祂心意的器皿,在中国作祂喜悦的工作,使得基督教更好的基督教中国化。


参考文献:
(1)《基督教史纲》---游斌著--北京大学出版社
(2)《天风》2017年第十期
(3)《天风》2017年第十一期


刘继明 教士